基隆市公有零售市場 ---- 信義大百貨
愛逛傳統市場的人,都知道傳統市場中小攤的強大能力,凡是各種家庭生活大小五金用品、身著內外衣物、基本各種生鮮食材、這些小攤販未能在一級戰區內生存,使出渾身解數吸引人客上門選購僅是基本能力,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並加以強化到留住客人,到有口皆碑帶入新客群,僅僅說出傳統市場中的小店家,以目前創新說法標準,都是熟知自己長處並發揮到極致的文化創意者。當然販售的物品迎合顧客不同需求,自有不同客群。一樣是販售家庭用品,當然也可經營到上列照片的精品質感店家❤️
基隆市公有零售市場
攝於2018年6月23日 四樓空間可見海砂破壞結構 |
基隆街區上較大規模的市場,除了俗稱的仁愛大市場之外,就是信義市場的人潮最多,不過相對仁博愛市場攤商的多樣性,信義市場販售物品與服務上,的確跟仁博愛市場有很大的差異性。大致上價錢品質可以從中上開始到接近上等,貨品從生鮮等級的食物、各種加工食品及現做生熟食、內外衣著品項、家庭用小五金及相關用品、幼兒玩樂基本製品等,到有時可以撈點便宜的耳環項鍊別針等,在那個委託行盛行的年代,這種形式的菜市場還可以見到來自香港容易好銷售的舶來品項:女性水粉餅、口紅等。
30多年前台灣上傳統市場購物主力為一般家庭主婦,女性雖然不是家中的經濟收入者,卻是分配家中大部分購物品項的主要支配者。因此市場中販售女性水餅口紅等產品,是可想易見的現象,市場中販售生鮮蔬菜肉品的攤商,不一定有性別差異性,但銷售女性用品上,印象中還是以女性老闆為主,跟基隆市委託行區有類似的購物習性一樣,這些販售香港女性舶來品的小攤商,也是以攤商老闆自己的個人選貨精準度與個人魅力建立與市場女性顧客間的信任,進而建立長久購買忠誠度、擴大銷售網。在基隆市中心規模較大的公有市場中可見這種類型的攤商出現,以信義、仁博愛市場為主,這兩個市場的特性與歷史軌跡非常不一樣,座落於仁愛區的仁博愛市場雖然一樣是兩層建物空間,二樓以上為集合型公寓住家;而座落於信義區的信義市場,對於許多採買日常用品、食物的婆婆嗎媽媽來說,信義市場附近腹地空間雖無法與仁博愛市場相較,但信義市場的文武市混雜、南北貨充足的特色,絕對可以媲美空間寬闊的仁博愛市場。
30多年前台灣上傳統市場購物主力為一般家庭主婦,女性雖然不是家中的經濟收入者,卻是分配家中大部分購物品項的主要支配者。因此市場中販售女性水餅口紅等產品,是可想易見的現象,市場中販售生鮮蔬菜肉品的攤商,不一定有性別差異性,但銷售女性用品上,印象中還是以女性老闆為主,跟基隆市委託行區有類似的購物習性一樣,這些販售香港女性舶來品的小攤商,也是以攤商老闆自己的個人選貨精準度與個人魅力建立與市場女性顧客間的信任,進而建立長久購買忠誠度、擴大銷售網。在基隆市中心規模較大的公有市場中可見這種類型的攤商出現,以信義、仁博愛市場為主,這兩個市場的特性與歷史軌跡非常不一樣,座落於仁愛區的仁博愛市場雖然一樣是兩層建物空間,二樓以上為集合型公寓住家;而座落於信義區的信義市場,對於許多採買日常用品、食物的婆婆嗎媽媽來說,信義市場附近腹地空間雖無法與仁博愛市場相較,但信義市場的文武市混雜、南北貨充足的特色,絕對可以媲美空間寬闊的仁博愛市場。
信義市場的前身:集中攤販區
1929/昭和四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截圖說明 |
依據〖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這區的市場原位於田寮河邊,以目前地圖位置推敲,應為遷移店址之前的小林眼鏡。而左手邊的日本基督教會,目前為天主教聖母升天堂(附設若石幼稚園),大抵上日治時期的警政公家單位、寺廟教堂遷徙改變的並不多見,除非經過二戰轟炸損毀重建或遷移,不然不會有太大的變更。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為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距離二戰結束1945年尚有一段距離,除了基隆港東岸有擴建碼頭之外,市區街道已經成形,與現今街道位置比對,相對容易許多。
婆婆媽媽們之間的暱稱:信義大百貨
第一次聽到『信義大百貨』約莫22.3年前我剛到基隆時,同事說要去逛信義大百貨。當時我聽到這詞,腦子不停快速運轉琢磨著:「這啥?」內心OS不停的迴轉這到底是啥,結果居然是年輕不懂事的我不太喜歡的傳統市場。一到現場,人山人海進入買菜模式婆婆媽媽們的狠勁不是假的,不管是與攤商之間的錙銖必較、給蔥薑蒜這基本等級的人脈進退Tango舞步,到我這年紀我還是學不會😂,頂多目前都只能跟比較熟悉的攤商聊個兩句,大哥大姐開心送點蔥薑,我就已經很開心了。看著婆婆媽媽站在攤商前,以雷電閃光般速度找到適合自己與家人的衣物,快速結帳還可以殺價,在快速的移動到下一攤,重複剛剛的步驟,快速有效率的完成各項採買,真的覺得家庭主婦的效率性讓我望塵莫及從內心的跪下佩服了~
當時台灣一般住屋內部並無廁所,廁所都在屋外另外搭建,內有凹槽收集各家排出的糞水,目前基隆某些地方仍可見這種離家不遠的獨立門戶的廁所,大家可以自行想像冬天晚上尿急從床上出門上廁所的痛苦,也因此老一輩有在房中放尿壺的記憶。這些污穢水在清領時期的習慣,就是在白天直接潑灑在住家外有植栽之處,可想見當時一般大眾對於衛生概念幾乎為零,也因此瘧疾、熱病、鼠疫在台流傳散播,更別提市場中販售物品放置地面上的情況。以現在的衛生概念來說,就是食材生熟不分、交叉污染的意思,推測拉肚子在當時應該是常見的狀況。
攝於2017年12月 冬雨綿密 可從民眾身上衣物推敲出氣溫高低 |
明鄭清領時期的台灣市場
依據2006年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鐘順利《台灣日治時期五大都市之公社消費市場建築》第二章研究部分,此時期的市場均位於市街上,不管露天或是店舖,分為三大特色:
- 市集商品多為民生必需品,並分佈於寺廟前空地或是城內外主要交通路線
- 市集配置不但供應本身需要,亦提供鄰近地區消費,為中心地區性質商業指標
- 交易度量衡除公斗、公量為公定之外,其餘由人民自由交易買賣
以上可推這種環境下爆發各種流行病,應該就是整個悲劇😢。
日治時期的衛生管理
日治之前臺人民生用品買賣市集,並無特別管理與設置辦法,不過世界上所有的市集似乎都有類似的場域特性:交通節點處。人、貨在此交集分流,也因此市集風情依據在地風土人情變化,卻也有大同小異的人情世故存在其中。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政府登陸台灣,去除掉台灣民政府與部分的反抗,總督府因財政不足、治安不夠穩定,僅能沿用清領時期的舊慣例管理市場,隔年1896年鼠疫爆發,迫使總督府得進行市場雜亂、病蟲孳生、老鼠到處爬的狀況之外,也對台灣衛生環境進行整體規劃,因此在明治29年11月25日(西元1896年)台北縣知事橋口文藏先推立了【台北縣家屋建築規則】,同年內務部衛生局長後籐新平推薦英國William Kinninmond Burtan(很多研究因為這位先生中間姓名實在太攏長,自動縮寫為:W. K. Burton,人沒被換掉啦 😊)來台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除了勘查規劃台灣的自來水工程之外,也對衛生工程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議,包含重要的家庭廁所污物處理。
中山區民治里中廢棄屋外的廁所 2020/6 |
加上基隆氣候長年雨日(我驕傲大基隆就是雨水多),當時傳統市街尚未規劃(基隆市街改正計畫於1907年公告,1910年由總督府統一設置市區計畫委員會,由中央審議市區計畫),持續大雨過後到處積水泥濘,一旦氣溫升高,穢氣蔓延加上居民無現代衛生觀念,隨處堆積垃圾,污染引用河川水源.常導致疾病橫生。當時基隆支廳對基隆居民發出相關論示:
基隆街道溝渠,前經本廳諭令,各街舖人民等,自行打掃清潔.不准堆積污穢,致生疾病。茲查各街道路,仍堆積糞穢。不行打掃潔淨,殊屬藐法已極.合行出示曉諭,為此。(基隆支廳開聽以來九月に至る事務報告:公文類篡,明治28.10.18。第23冊5號)此段引自陳楷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第二章50頁
不過官方講歸講,底下居民沒人遵守的結果,就是明治期間鼠疫、霍亂不斷在基隆市中出現,影響最大的居然是參與築港工程的勞動工人,患者最多。
四年之後,明治33年(1900)公布【台灣家屋建築規則】,除了規定建築得依循的形式之外,基隆日本管理階級嚴格取締不符合衛生觀念的傳統市場.並興建新興屠宰場、墓地及火葬場公共設施,逐漸改善基隆公共衛生。這位英國的先生提出接到衛生改善計畫,以杜絕傳染病蔓延為由,遷移市街或以拆除重建方式迫使原散落街邊露天式攤販,透過官方指定、徵收或買賣民地、擴充閒置家屋或廟宇方式,使攤販固定集中在具有遮蔽食物功能的木造構成或竹造茅茸一層的建物中,此乃台灣販賣生食魚菜市場之始。
日治時期市場管理化
雖然攤販集中之後的衛生大為改善,但私人經營商販場所不受集中管理限制,設施也相對簡陋之外,也不注重環境衛生,明治33,35年(1900,1902)對地方政府指示:民營事業販賣所,轉至團體或地方政府共同經營,收入也能支援公共衛生建設財務,成為市場整備政策的轉淚點。明治37年(1904)總督府公布『公共衛生費整理規則』、『有關公共營要建築的管理標準』,開啟市場公設化機制,也因此開啟許多大型公共市場建築在各都市建立的基礎。日治時代五大都市集中公共市場,包含台北、台中、新竹、台南、高雄,約42處。不過台灣公共市場的設立與管理早了日本本土15年。日本在一戰結束後兩年因米價騷動引起食物配給問題,日本內務省為了穩定物價、正常供給物資,在大都市開始設立公設室內市場,赴歐洲進行視察之後報告,判斷日本開設公設市場的必要性。所以這樣看來,台灣因為衛生太差讓日籍人士到台上任染疾,不得不面對處理台灣氣候炎熱潮濕容易滋生細菌的環境所衍生的各種問題,居然使台灣公共市場規畫設立比日本早捏~🎆
基隆公有市場特有的二樓攤商處
2018/5/22 信義市場1.2樓交界處 |
基隆具有規模的公有市場,仁博愛、信義、成功、西定、七堵,三民等,都有二樓空間。部分較大建物在二樓以上還是當地住家形式。這種商辦結合市場形式建築,我想到我老家對面也是如此,但是在對這種建築類型市場不熟悉時,實在提不起勇氣上二樓看看捏😂
拍攝當天沒有特別規劃,剛好從上方的學校一路走下,就順便進了市場內部逛逛,看到了水過攤商邊有樓梯,就當作是探勘吧!回想氣當時躡手躡腳上樓的感覺很奇妙,畢竟五、六年前街拍的人不多,拿相機在市場走動拍攝,容易被誤會成檢舉達人的角色,所以那時候喜好使用APS片幅機,好處是機身小不容易引人注目,也因此我能快速的拍攝主題,不過優點即是缺點,小片幅相機光學結構造成的成像問題,得花上較多的後製調整時間,當時後尚未發現這些問題,所以2019年之前拍攝的照片,許多有光軸透視錯誤與變形問題,這些或許都是人生錯誤值的累積,反正我現在能夠將這些光軸線正確的影像盡可能呈現出臨場感,我就很滿意啦!
相對一樓人聲鼎沸,在一、二樓交界處我小心翼翼地望向二樓空間,有燈光讓我略微心安,但是也太安靜了吧!走晃一圈,發現沒人的空間除了安靜之外,這裡真的是未使用?還是沒生意?各種想法在我腦中呼嚕呼嚕打轉著。結果前方真的還有攤販啊!這時候要發揮自己觀察細微的證據,一來地面上乾淨、二來攤面上潔淨沒有灰塵、三來堆落在邊角的保麗龍箱乾淨整齊、四來掛在窗口邊晾乾的擦拭用抹布也太整齊、五來購物裝袋的紅白塑膠袋很乾淨的整大落掛在各攤位上。信義市場一樓空間是飲食、蔬果區,二樓才是生鮮肉品區啊!
泥看看這堆生財工具:砧板、磅秤、絞肉機、紅白塑膠袋、手把乾淨的營業用大冰箱、清洗商品用的塑膠籃、發亮的水龍頭開關、牆面上密密麻麻的電話。這根本就是『嗨~我平常有在營業,但今天休市喔~』的訊息啊!
公有市場最重要的設施:廁所
你曾經在購物的當下產生大自然不可等待的呼喚嗎?人生三急之一的尿急、腸胃翻轉急都是殘酷的不等你的恐怖劇碼,尿急或許可以靠肌力強大的膀胱hold住,但腸胃翻轉的速度,我想任何強力的括約肌都無法擋住那種急流,我曾經在威尼斯的超市中遇到人生翻白眼的拉肚子事件,老爺去跟超市工作人員溝通之後,馬上開了員工用的廁所讓我使用,當下感動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畢竟那種肚子翻滾加上腸道消化物強力前推到括約肌的驚悚感,找到地方能安心的Let it go都是幸運的解放。你一定想問:信義大百貨哪來的廁所啊?
有的~!在二樓喔!
(據報1樓米粉湯攤販後方也有廁所喔)
跟仁博愛市場上二樓空間不同,信義市場上二樓空間並沒有鐵門,所以這邊廁所在營業時間之後是會關起來的喔!信義市場跟仁博愛市場配置相反,好吃的攤商都在一樓後方,每個市場的熟食攤位都會有個第一名選項,許多人喜愛的肉圓我還沒吃過,但市場中的粗米粉湯大骨湯頭,是我依稀記得的美味。中午十一點半到接近下午一點半之前,一樓攤商後半部小空間內的熟食區,塞滿了買菜與附近工作者,前來填飽順便安撫自己的五臟六腑之外,還可以順便看看今天有沒有新的攤販賣些新的小東西。賣菜之後順便祭一下五臟廟,對很多婆婆媽媽來說,就是種一天行程中撫慰心靈重要的儀式吧❤️
出國我也愛逛各城市、國家中的各市集與超市,從架上的水果生鮮到各種食品罐頭、糖果餅乾、起司醃肉、家庭清潔用品、沐浴保養品等等,都是我喜愛觀察的目標物,還有市集、超市中的販售員與顧客都是很有趣的觀察對象(感覺起來我很像個變態😆)但是這就是人類學有趣的地方:無法量化的各種變異性,成就了區域性的特色與溫度。
市場場域只是個硬體,其中的人們是重要的軟體,也是呈現特色與溫度重要不可缺的要件。旅行之中,重要的不是地點,給你美好回憶的通常都是過程中的人們;反之亦然。台灣人有溫暖之處的人情味,當然也有因為人情味淡薄的利刃感,台語稱為:『有一好、沒兩好』,如何將『好』放大、『利刃感』縮小,不只是在人面上,經營任何人既關係或商賈販售,都得考慮到這點。雖然傳統市場營業時間不比超市長,環境整體性也比不上超市的舒適感,但是傳統市場中買辦長時間所建立起的人情味與信任度,的確是空間上開敞明亮超市無法取代的。
好好吃飯、好好講話、用好能量面對你生活中值得的人們,你會得到很多正面的回報💗
我愛逛市場,這是個跟『人』最接近的場域。
我愛逛市場,這是個跟『人』最接近的場域。
2017/2 感謝老闆沒有趕我走 你家桌椅真的很美啊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