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代的便利商店 ---- 巷口的雜貨店


月眉路上的新隆商店    2021/5
 月眉路上的新隆商店    攝於2021/5

      你還記得便利商店小七哪一年引進台灣嗎?1979年。真正進入到你我生活卻是在1987年,我天~那時候我還在念小學,記憶中開始在電視廣告中見到24小時不打烊的廣告放送,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我印象深刻的是:過年期間所有的商家休業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營業中的小七,恰如舞台上神奇不可思議的魔法,那可是孩提時代記憶深刻的印象。

各色均包的雜貨店

中船路14巷中的無名雜貨店  攝於2020/2

      你或許聽過以前巷口雜貨店,可以用賒帳方式養活附近許多家庭,撐到發薪日在跟老闆結帳。這記憶倒是沒在我腦中出現,不過雜貨店中瓶瓶罐罐的餅乾小零食,銅板價就能買到一口十分鐘的幸福感,倒是我小時候所剩不多的印象。為啥說是印象?因為我連買的銅板都沒有,看著罐子中的五顏六色的舌尖在我大腦中展開的各種小劇場演出,對我來說簡直是活脫脫的折磨。連幫忙跑腿買醬油的零錢都沒得使用,得繳回阿母財布包的心理掙扎,對我這種隨時處於飢餓的孩子來說,這真的太虐了(親愛的阿娘啊~你知道我們心中的飢餓嗎?)

       當時雜貨店,不知道為啥都會剛好在巷子口附近,或許是近於三角窗地帶,來往人也較多,街拍過程常在巷弄中見到舊式雜貨商店, 凡事皆有例外,也曾在接近巷弄底端看過舊式雜貨店家,拍照前光顧一下是種必須的儀式感,似乎透過簡單的購買就能保留住舊日時光感,年紀漸長的感傷感在這種購買的儀式感中掙扎存活著,我的文青感在我的生命中出現的晚,但是總是帶點亡羊補牢猶未晚的心情,一步一步地緩慢記錄著我將近25年歲月的城市,即便這座海港山城並非是我的出生地。

因地制宜的販售商業

      帶著個人的懷舊情懷感面對這些雜貨店,陳述上或許並不客觀,但對居住或工作者來說,這些小小的商店也是累積自己人生時間軸的一部份,是種各自表述的情感。在港西16碼頭警局邊的貴美雜貨店,就是附近碼頭工人工作之餘、下班之前解饞、解渴的場所,自然所堆疊出的人、交錯的記憶迴路各有其精彩,當然與市區巷弄裡的雜貨店有著極大不同的販售品項與氣氛。但進入雜貨店的空間場域,似乎可說服自己情緒進入這場域空間特有的氛圍迴路,或許可以跟老闆假裝居民聊天情感交流一番,或者觀察小店販售品項推論附近居民的購買飲食喜好,都是很有趣的人類學場域。
      好的,請各位好好珍惜自家附近非24小時營業、闆娘開店可能會有起床氣、看著僅有有聲音功能的電視到忘記出來招呼你、各種基隆在地的醬料架上排排站的小閱兵感,都能成為你自己獨特的記憶迴路體。這是人類學中有趣的質性不確定感,也因為這種不確定感,帶來各種不精準的驚喜,在街拍紀錄過程中,給我許多特別、意外的人性感動。
      來~除了逛街上開著冷氣的新式百貨店面,請拉著你愛人的手,也來逛逛這種時光記憶膠囊式的老雜貨店喔~不要忘記來點基本儀式感:買點小東西吃喝喔❤️
中船路14巷中 無名雜貨店   攝於2020/2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