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舊時光 回不去的老建築 ---- 義重町的舊澡堂
大嬸我的人生好歹在這條路上也慢慢地渡過了十五個年頭,其中有將近七年左右的時間,因摩托車年老鏽蝕被迫退休(應該可以算是基隆多雨特色的天然災害之一),因此開啟了走路上下班的日子,也不小心開啟了我上下班時段,沿路拍照上下班的習慣。把旅遊中遊街見物的習慣套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幾年下來成了無心插柳成蔭的龐大硬碟庫存,真的不是我當初預見的結果之外,拍著、走著也開啟了我的好奇心,順著每個碩生的終極惡夢:論文。我選了質性研究的前置作業,就是得大量閱讀在地文史,也因此順帶理解了這條我生活將近十五年的地方,曾經一度想以哨船頭為論文主體,卻一直找不到著力點切入,在和教授來回討論下,只好放棄我生活圈範圍內研究的念頭。不過,人生的窗戶和門,這邊關了,自己得尋找可以打開見日月風雲的另外一扇,是說自己正向的意念,或許累積起來也是種能量吧!這就是現在大家包容我開部落格邊紀錄、變碎念的結果啦~😊
【義重町:築港填海新地域】
基隆港築港歷史有兩篇重要的論文可以參考,一為呂月娥(這很多機關單位必定引用的重要作者之一),另一位就是陳凱雯(基隆在地人基於愛,專門做基隆文史研究,我大推!!)這區在清領時期是潮間帶,築港過程中將鰲母島夷平(為現今長榮桂冠旅館地點),並將四周填高、岸邊打上各種強化地基工程,這填海造陸的方式,十九世紀末的荷蘭(低地國)將此發揮到極限,不過近年來環保議題興盛,荷蘭將當初填海造陸的低窪處,又回復到潮間帶之漲退潮的大自然循環之中,我真心佩服這國家與海爭地之後,還地於海的決心,應該是經過一番審慎評估的。所以這沒有產權糾紛的新區域,自然成為日本人集中居住、經商的區域。離港口、火車站幾尺之內,這區根本就是日本人當時候的生活中心區,有各種不同的商店、甚至有間便利屋存在,便利屋類似万事屋,表示居民生活中的瑣事不需事必躬親,可以付錢請人代做的,老闆都能做到。万事屋是日本特有行業,因應客戶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包含小型搬抬工作、家務事打掃,甚至蹓狗、澆花、拜山等,均可代客服務。可見當時此區日本人商業興盛之餘,才有此特殊的服務性質工作出現。(當然最近有部漫畫〖銀魂〗就是以万事屋為故事主軸發展的,不過內容實在太過霹靂大尺度,不是大嬸我這年紀的菜色,看官請自行斟酌嘿😊)
左圖可見“村上便利屋”,這段是目前的正義路,依據陳凱文論文整理資料,這區域的日本人密度為當時基隆市街第一,可由此地圖中的各種商店得知,日本人當時在台灣的消費力,應在中等之上。
料理亭為日式、若標示為XX樓則為其他類型料理,也有洋服店與吳服店。目前義二路與信二路交叉口的義大利餐館,就是岸田吳服店,至於隔壁的自立書店,當時為岸田喫茶店。和服並非日本人對自己服裝的原始稱呼,源自於三國時代的東吳,那時女性日常服裝與目前和服樣貌十分相似,當時東吳與日本有通商往來,東吳的紡織品及服裝縫製法傳入了日本,日本仿製東吳服飾,將此異國色彩情調的服飾稱為「吳服」,而當時的吳服是地位較高者才有機會穿著的服飾。日本人開始將吳服稱為「和服」在德川幕府(約1603-1867年)開始與西洋人接觸之後,受到西洋文化影響的概念,將日本轉化為「和 わ」,著物 きもの 原指穿在身上的衣物,為區別自身民族與外來服裝洋服的差異,著物、和服成了同義詞,但是日語中仍有「太物 ふともの」表示材料為粗布、棉麻的絹之物,仍與吳服的綢緞莊有布料等級上的差異性。簡單說,這區的吳服店就是較為高級布料和服。另外有許多外國進口商品店舖,例如:鐘錶商店(タイム時計店)、洋服店、自轉車等,都顯示這區日籍人士較高收入所具有的高消費力。
【二戰後撤退的改變】
美軍轟炸點圖 |
二戰美軍對日本港口的攻擊,當然也包含基隆港,當時美軍砲點多落在港區附近,西岸碼頭附近重要港口建設與火車站運送軌道是美軍摧毀主要標的物之外,東岸的日籍人口集中區也是主要轟炸點,美軍當時情資能力的精準度可見一般。不過順便炸到田寮港邊的遊廓,我認為是很有趣的轟炸點啊😂
戰後日本人被迫回國,這區的產業僅能脫手,而且帶出的物品還有許多限制,許多日籍人士當時就算家屋僥倖躲過美軍轟炸,也只能以低價脫售給當時能有心購買的台籍人士,目前的自立書店前老闆(2021年初剛過世)當時購入目前的自立書店,當時為隔壁岸田吳服店的喫茶店,前老闆一起買起來,包含隔壁的魚板屋(松元蒲鉾店),好久以前我記得是可愛屋咖啡廳,牆面上的磁磚視覺立體感 ,充滿洋式風格,轉彎處的弧形更是獨具特色,這幾間店目前仍是哨船頭重要的文化歷史見證。
戰後日本人被迫回國,這區的產業僅能脫手,而且帶出的物品還有許多限制,許多日籍人士當時就算家屋僥倖躲過美軍轟炸,也只能以低價脫售給當時能有心購買的台籍人士,目前的自立書店前老闆(2021年初剛過世)當時購入目前的自立書店,當時為隔壁岸田吳服店的喫茶店,前老闆一起買起來,包含隔壁的魚板屋(松元蒲鉾店),好久以前我記得是可愛屋咖啡廳,牆面上的磁磚視覺立體感 ,充滿洋式風格,轉彎處的弧形更是獨具特色,這幾間店目前仍是哨船頭重要的文化歷史見證。
左:岸田吳服店 後門(裏うら 有前方見不到的意涵) 中:岸田吳服店轉角店面 目前為義大利餐廳 右:松元蒲鉾店 原為魚板店 現今為服飾店家 |
【日治時期酒家文化的影響】
依據〖台灣菜文化史〗第四章第二節,酒家與公共食堂說明部分,日治時代餐飲消費空間中重要元素包含美食與美色,料理屋、飲食店及咖啡館中的藝妓、酌婦(未經過藝術培訓在酒席間倒酒的女性,非賣春女)、女給(咖啡店女性服務員)均在經營上扮演關鍵角色,儘管有娼妓執業的遊廓,但飲食業與性產業在日治時期實密不可分,雖新政權入台之後1946年開始廢除女招待、禁娼政策,消費空間內的性別秩序也進行重整,此舉讓許多人與商家生計大受影響,因此特種酒家轉型設立『公共食堂』,將餐飲業與色情營業場所分離化,但是舊有習慣要改哪是一兩天能達成,直到1962年公共食堂辦法取消之後,飲食業與性產業的分界才逐漸清楚。飲食餐飲戰後初期分為飲食公會、烹飪公會,前者以小飲食店及攤販為主;後者為公共食堂、特種酒家、酒吧業者。餐飲搭上日治時期的藝妓表演、吟詩、轉變為歌舞、雜技演出,部分餐廳演唱歌曲保有台日語節目。菜餚上因為許多餐廳師傅來自於日治時期的酒樓,因此日治時期菜餚在這些餐廳保存下來,1980年之後,此型態的臺菜餐廳逐漸消失,費時耗工的酒樓菜色無法符合此時期消費者快速化的需求之外,過於費工的烹煮準備過程,也使願意學習此手工菜學徒大量減少。
義二路這棟建築頂樓處,抬頭上望可見溫泉字樣與美酒搭上蝦子美食概念圖像意念,或許此地為當時酒樓文化重要的延續點。此建物一直是我當時每天步行上下班必經道路,聽聞過某位朋友說,高中有同學就是住這棟,曾經夜宿過這間,當時二樓地板吱吱嘎嘎響的印象極為深刻,以基隆多雨情況,一旦有漏水不進行維修狀況下,加速損耗速率是可預見的。
因此原本一樓開了『德克薩斯』,販售各種衣著,但是卻又不常見到老闆營業,引起我的注意。建築外牆僅用印刷塑膠布阻止風、水侵入建物內部,之後在一樓也見到床鋪出現,猜測應該是住處者年事已高,或二樓屋況已經不適合居住。
2020年二月從義大利回來之後,馬上找時間拍這整體樣貌,卻因當時手上蛇腹相機沒有買廣度夠的鏡頭,只能拍到部分,左圖為2016年3月底拍攝的照片,不過能夠做到這種記錄,雖然不是很滿意,也僅能如此。因為這建築約三個月前外牆已經拉皮改建,這種外觀已經消失在街頭上,好吧~因為這樣,我翻開書堆找資料好好地敘述妳可能曾經的過往。
2020年二月從義大利回來之後,馬上找時間拍這整體樣貌,卻因當時手上蛇腹相機沒有買廣度夠的鏡頭,只能拍到部分,左圖為2016年3月底拍攝的照片,不過能夠做到這種記錄,雖然不是很滿意,也僅能如此。因為這建築約三個月前外牆已經拉皮改建,這種外觀已經消失在街頭上,好吧~因為這樣,我翻開書堆找資料好好地敘述妳可能曾經的過往。
以此謹紀念 我們曾經交錯集合的人生七年的時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