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國嗎?來社寮/和平島吧!

 

和平島出國論

      在基隆待夠久,你一定可以聽到:『想出國,就去和平島,只要跨越一座橋,你就出國了!』,這種聽起來像不正經的玩笑,卻有正經八百的依據:因為和平島下地層的確與基隆市的地層是分開的,通往八尺門的狹小水道並不是透過人工方式挖掘出來的,正濱漁港雖小,卻是個天然地形造成的港口。

      這種不需要護照就可以偽出國的氛圍,的確隨著這幾年回流開店的新一代,逐漸發展出周邊的特色。例如進入和平橋之前的彩色屋,當初就吸引了許多網美與攝影團體前往拍照取景。對於身為義大利威尼托省的威尼斯媳婦來說,我心裡甚是複雜。不是因為漁村同款,而是格局不太一樣。彩色島的確是小漁村,而正濱漁港在日治時代就是台灣的一級港喔!

【備。註】一級漁港標準:

  • 漁港年魚貨卸港量在4萬噸以上
  • 可滿足600艘以上大、中、小型漁船停泊,避風、和補給
  • 水路域面積分別達到30~40萬平方米和10萬平方米以上
  • 漁用岸線長度800米以上,碼頭岸線長不少於400米
  • 漁港防災減災能力達到50年一遇以上,具有吸納一定數量轉產、轉業漁民能力

黃昏前的彩色屋  2020/07/28

      威尼斯共和國早期是賣鹽起家有了第一桶金,之後依海之便的海上貨物互通有無產生的貿易,使威尼斯在地中海的海權上升,也順勢帶來極大的財富。這是我個人認為不同之處,許多細小的地方跟時代演化有關,就不在此多做比較。不過這幾年和平島與正濱漁港得連結關係越加緊密,我倒是很樂見這種相輔相成的共生互贏的氛圍。最少我每次『出國』拍攝之後,以往除了便利商店的冰涼咖啡座之外,沒得選擇,目前有許多店家可以坐下來享受、歇腿,睡順便整理設備,其實很不錯的捏💗

有關社寮島的時間軸

      早在西班牙人在此蓋上聖薩爾瓦多城前,和平島上早就有平埔族的巴賽族居住在此,西班牙人來之後,建立聖撒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 ,又稱為聖三位一體城(La Santisima Trinidado)。當時許多福建福州的居們聚集居住在島對面的街道稱為福州街,因修船技術到位,西班牙人也會委託福州人修理船隻;而平埔族人以五百人唯一單位稱為『社』、以茅草搭建的小屋稱為『寮』,因此社寮意為:『聚集五百人組成番社小屋的島嶼』,此地於清領時期延用此習慣,稱此地為社寮島。台灣光復後改為和平島說法約莫有兩種:一為此地自明末以來常有戰亂,為祈求和平因此為名;另一說為二二八事件社寮島淪為刑場,後改為和平島,寄予以後殺戮不再。


      西班牙人離開社寮島之後,覬覦此地已久的荷蘭人趁機而上,佔領了聖薩爾瓦多城(終於啊~)當時駐台荷蘭長官Paulus Traudenius 積極修復之後更名為『北荷蘭城 Fort Noord Holland』,之後鄭經攻打此地,1668年荷蘭人為了不想讓鄭經在荷蘭人撤退後佔領城堡坐享其成,在撤退前自己炸毀北荷蘭城,所以目前和平島上北荷蘭城已不復見。當時歐洲防守型城堡外型在台灣為西班牙人建立,荷蘭人雖在離台前將其炸毀,但荷蘭在台三十九年光陰中,大量的文獻、地圖詳細的記載資料,僅次於日本殖民時期,也因此當時北荷蘭城的邊角形式碉堡可在荷蘭人繪製的地圖中見到。下方為荷蘭手繪當時台灣的台南與基隆和平島地圖,本圖截取和平島部分並標示當時北荷蘭城地點與邊角突出的防禦式城堡,藍色部分為西班牙人聖諸教堂所在地。
荷蘭國家海牙圖書館館藏   1663年繪製   館藏參考編號:4.VEL

         有關西洋式城堡的建築,我第一次注意到邊角式突出設計,是在威尼斯的百合聖母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Giglio)外牆面上,這座教堂是當時威尼斯貴族Slave Jubanico於所建立,隨時間演化轉為 Zobenico,因此教堂又名為 Chiesa di Santa Maria di Zobenigo,之後以百合花(giglio)取代家族名稱,是因為聖母收受到天使報喜信時,天使獻上百合之故。當時教堂因木造關係,祝融燒毀經常發生,976及1105年均發生過火災。1680-1683年再度重建,使用當時威尼斯重要的一位將軍 Antonio Barbaro遺產約三萬杜卡金幣重建 (杜卡duccato是威尼斯共和國金幣單位名稱),所以這教堂門口立面的下方,以伊斯特拉石雕刻這位將軍當時曾經服役過的地方:Roma 、Candia、Corfù、Padova、Spalato、Zara等地。這些地方的防禦工事城牆都是突出式的邊角設計,這種獨特的邊角設計,是為了強化城堡本身的防禦力,讓城堡上方守衛士兵可以進行除後方90度之外,對外270度的無死角防禦。這是中古世紀歐洲城堡防禦設計與東方最大的不同之處。
威尼斯聖母百合教堂外牆面上,Roma、Spalato兩城可明顯見到邊角突出的防禦型態城堡

      若對這種西方防禦式城堡設計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日本函館的五稜郭,也是五角突出的造型,重點不在於有有多少角度,而是突出的防禦設計。當時候為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約1866年左右興建)下方為維基百科的連結點,點進去看看照片做一下東西對比,也是挺有趣的啦!
日本函館五稜郭 👈 請點這邊進入維基百科

      接下來的日本人,在甲午戰爭簽訂條約之後沒多久,馬上開心地前往台灣接收領地,前幾年的反叛倒不是問題,卻因台灣特的濕熱氣候,使日本士兵們吃足了苦頭,因各種伴隨濕熱產生的疾病,與當時閩南人尚未建立的現代衛生習慣,滿街糞水與攤販商品交叉感染的疾病,這些額外增加的治理成本,曾一度使日本國會想把台灣賣給法/美/英其他國家,還好當時後沒談成😂,不然我們現在所有的文史工作者方向就不是目前這般囉~

社寮島上的歷史軌跡

        歷經歐洲人(荷蘭、西班牙)之後來到明鄭與清領時期,基隆因為富含煤礦,在大航海時代這是珍貴的天然礦產資源,美英法先後都覬覦著這塊肉,不過因社寮島非煤礦產區,加上當時基隆內港(現今基隆港東西碼頭+慶安宮到海洋廣場處)都是海埔區,使社寮島在西班牙人時期,就已經是各種貨物的小貿易小港。內部的海埔地因吃水不深,落潮顯現出的海埔地,除了捕魚養蚵之外,載滿貨物的大船無法駛進目前所稱基隆港處(東西兩岸碼頭),停泊在現今和平島下貨到小舢舨船之後,再以小舢舨船運輸到內港販售,也因此當時社寮島附近比現今的基隆港繁盛許多。

西班牙、荷蘭時期 1626~1662

💡聖薩爾瓦多城 (Fort San Salvador) 
      聖薩爾瓦多城 (Fort San Salvador) 位於目前台灣國際造船廠內,西班牙人因菲律賓呂宋南部紛亂疊起無力顧及台灣之外,同時間日本鎖國政策影響,海上貿易被鄭芝龍壟斷。此內憂外患之下西班牙人認為沒有佔領台灣必要,1636年淡水原住民燒毀紅毛城之後兩年,西班牙自淡水撤兵,所餘兵力僅駐守基隆,荷蘭人發現之後趁機集結兵力攻擊基隆聖薩爾瓦多城,激烈砲戰使得此城僅剩西邊的稜堡,五天之後西班牙人開城投降,留下的城堡荷蘭人於1664年修復之後使用,不過1668年鄭經攻打下,荷蘭人離開前將此城炸毀後退兵。
      鄭經並未對基隆有興趣,因此教堂和剩下的殘餘碉堡並無修復。日治時代1932年(昭和7年)8月1日台灣總督府針對全臺史蹟名勝紀念物調查,並未調查保存列出相關經費,社寮島古蹟於1933年12月6日北荷蘭城遺跡列為古蹟,並設立保勝會計劃。日本昭和8年到11年間(1933~1936年)台灣總督府派了學者村上直次郎對遺址進行挖掘工作,村上先生鼓吹保護殘餘的碉堡基座,同年在北荷蘭城附近的基隆漁民住宅基礎工程挖出許多人骨和相關文物遺跡,雖有展示,卻未能完善保存。
      1935年4月19日出土台灣最古老的太古石文、同年9月12日在社寮橋樑工程中,發現西班牙時期薩爾瓦多的外牆石,具有1300年歷史。10月14日在要塞司令部的許可下,考古學者開始分批挖掘北荷蘭城遺跡。後因預算有限,使考古工作在1936年11月嘎然停止,共約四年時間,果真是沒錢萬萬不能啊 😂
(本段文史資料與臺灣日日新報 取自和平島數位圖像故事館/電子報刊室/和平創生第四期10-12月資料)2020/10-12月👈 有興趣的請往此點閱連結

      1937年由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結合台灣銀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本郵船、大阪商船、基隆在地顏欽賢等團體資本,收購虧損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1922年成立),之後多次軍港建設加上二戰盟軍轟炸,北荷蘭城已無遺跡存在。也因目前為台灣國際造船廠地,雖然無法進入,依舊能從對岸的協鑫造船廠附近岸邊眺望此處,感受一下歷史的重疊感(自己腦補,無限美好)。
由對岸修船乾船塢往台灣國際造船廠方向的黃昏景色
💡 聖諸教堂(La Iglesia de Todos Santos)
      這座西班牙人興建的教堂,隨著時代變遷也消失了,但地基並無消失,仍位於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中,在基隆文化局委託清大考古團隊在2019年延續發掘計畫,日治時期因經費停工的挖掘工作因此再度展開,遺址除挖出遺骸,還有歐式的扣環,中國貿易的瓷器、青花杯、安平壺等部分古物碎片,此遺跡歷史不只荷西時期,尚有鐵器時期(1A.D.~400 A.D)的文化層和距今3000多年前的圓山文化層。2020年清大考古團隊駐紮此地進行相關工作。以現場教堂地基石塊規模推斷,教堂遺址一大部分應在圍牆內的台灣國際造船廠中。當時有幸在社尾土地公廟邊見到清大考古團隊正在整理挖掘出的物品,這些經過整理清洗的地底泥砂石塊,對我來說分不清楚倒底是石頭還是海底生物遺骸,頂著夏季高溫的人員可以耐心操作分類,果然考古學是耐心壓力與時間的學科,只是不清楚這些整理出的物品,市府團隊將來是否會在此地規劃相關歷史場景或博物館進行展示,十分期待😊

       雖然教堂地基遺跡地點目前對外開放給參觀,但目前停車場現場僅以簡單的遮雨棚減少風雨侵蝕,目前停車場也是在地居民及前往和平島遊客停車場地,想開車前往參觀,這附近巷弄較為狹小之外,多為單向道路,不建議您在路邊暫停車輛喔!
現場雖有點簡陋,但現場有設立說明牌,讓前往的民眾有基本的了解

💡龍目井遺址
     此井為西班牙為供水聖撒爾瓦多城而挖掘,島上地下泉水與海水層混合,均帶有海水的鹹味,唯獨此井依舊維持淡水樣貌,目前井水上方的半圓形掩體,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為保護此井在高空戰機當成轟炸物所建。水井內側有許多水管與底下水層相接,維基百科上資料有二:一為附近海產店接水養魚(這點我持懷疑觀點,海產店是海魚,不是淡水魚,此口井是淡水養海魚會死捏),二說是附近和一路2巷中的違建住戶接水使用(目前無法證實此點,因無法確認水管銜接到何處,但此巷是往社寮島東砲台主要通道,沿路的確是有許多鐵皮搭蓋的民宅)。
和一路2巷民宅均有編列戶籍門牌

      雖然龍目井2006年成為基隆市的市定歷史建築為有形文化資產,具有歷史事件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屬於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管轄範疇),目前僅見到大基隆航海時代的QR code的不銹鋼立板、歷史解說,其實並不顯眼,前方的空地多為附近人停車處,後方不確定是菜園或是民宅,現場感覺上有落差,不過建立起每個歷史小點之間的線,會再構成點線面,平心而論的確需要時間與當地民眾的共識,或許在吃完附近海產店後,可以來這邊踩點散步促進消化,不過井口並沒有加蓋設施,也有許多往井內延伸的水管線,無法得知這些管線通往何處使用,但證明這口井並無廢用跡象,或許是件好事❤️
目前龍目井樣貌  2021/10

清領時期 1683~1895
💡 社寮島西砲台
      西班牙人1626年在社寮島建立三個防禦型砲台,其中兩座在社寮島制高點,另外一座在海濱地區。制高點區可能為現今西砲台位置,目前為天顯宮後方的軍方管制區內,荷蘭人佔領之後改名Victoria 維多利亞堡(地圖在上方喔~山頭上有個可愛豎立旗幟的小雕堡就是囉~);清領時期並無保存使用,1884年清法戰爭前劉銘傳才在此建立砲台,但未完成即發生戰爭,但於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這地方目前依舊為軍事管制區,無法進入,但附近天顯宮可眺望基隆黃昏景色之外,附近停車塲的高台上也可以俯望正濱漁港區中的阿根納造船廠、彩色屋、和平橋,可見度高的時候,還可以見到更遠處的五分山氣象雷達站。
天顯宮附近停車場可眺望彩色屋與阿根納造船廠

💡 社寮島福德宮:社頭、社尾
      社寮島上有兩間福德宮,社頭、社尾各一。社頭福德宮位於和平橋下,社尾福德宮位於水產試驗所邊。社頭福德宮規模較社尾福德宮大一些,當時社頭福德宮廟埕是往來社寮與基隆陸地的渡船頭,以吃水較淺的獨木舟和舢舨船為主要交通工具,吃水深的大船僅能停靠在此地卸貨,這跨海的渡船頭,與台灣其他區域跨越河流的渡船頭相較,算是種特色吧!
從和平橋往社頭福德宮夜色
💡 天后宮
    靠海吃飯的地方怎能沒有媽祖,和平島天后宮建於清朝乾隆12年(1747年),號稱是基隆最早的媽祖廟,比慶安宮早了快半世紀(慶安宮建於乾隆40年,西元1780年),整理資料才發現我沒照片😱,不過民俗信仰部分頗為有趣,台灣廟宇信徒還願會給神像戴上打造的金牌鍊,西方教堂是金銀打造的十字愛心,和平島的媽祖廟信徒會贈送穿戴的配件給媽祖,清朝時有人奉上繡花鞋,稱為媽祖婆鞋;日本時期有時髦的絲質手套、墨鏡、手錶皮鞋,還有衝鋒槍模型(這太妙了!)
     光緒15年(1889年)朱光齋信眾敬獻在上海製作的香爐、同治年間此處的原住民狩徵召入太平天國之後,帶回的樹瘤香爐。
     日治時代端午節龍舟競賽,當時在地的日本人、琉球人、朝鮮人比賽的大錦旗,上有『射潮)字樣,顯示日治時代仍維持漢民傳統習俗或加入習俗活動多元的統治方式。

💡 社靈廟
     每次經過和一路,總會被這座在派出所邊的廟宇亭仔腳中王船所吸引。跟海有關的民間信仰神明除了媽祖婆很厲害之外,當然還有漁港的王爺信仰文化,不過王爺公的信仰系統我不是很熟悉,小時候南部漁港附近都會有王爺公的廟宇,印象深刻就是每年夏季的燒王船。
     台灣地區的王爺神有航海守護神能力,社靈廟又稱為『三府王爺廟』,一般俗稱『王爺公廟』,祭祀三府王爺,建於1788年,比同島的天后宮晚了半世紀,王爺出巡乘坐王爺船巡江,沿路除惡煞、保佑漁民豐收、也佈施孤魂野鬼,每年農曆六月十五進行巡江,是和平島的盛事。(沒有照片喔😂)

   
日治時期 1895~1945
💡 社寮島東砲台
     1906年(明治39年)2月,台灣總督府針對基隆防禦上奏日本,建議西砲台東方約五百公尺處山頂制高點修築砲台,強化基隆港東向的防禦火力,1907年改建到1924年東西兩座砲台至此完工,東砲台採半永久式築式砲台,配四門27公分安氏加農砲。目前只剩下砲台建物被植物盤根錯節包圍著,有種廢墟荒涼的古舊感。
      雖然沒有精心維護,此處仍是眺望基隆嶼與外海視野絕佳的地方,砲台右下方就是新建的水資源回收中心和社寮橋,天氣好能見度高時,可見到遠方山腰上的九份喔!
  社寮島東砲台制高處僅剩的砲座  2021/10

💡和平橋
      澎湖島有座知名的跨海大橋.但是你知道基隆的和平橋是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嗎?建於1934年(昭和9年)當時有八座橋墩,跨越八尺門水道,連結八尺門與社寮島,二戰自然逃不過被美軍轟炸的命運,戰後重修,但原有的舊橋已經拆除,目前橋體結構為新建體。以前喜歡站在和平橋上,看著基隆港的夕陽落日,還有在傍晚出海的小漁船,鑽過和平橋經過八尺門漁港端的社寮橋出海,當公車經過和平橋時,還可感受到鋼骨橋面產生微微的震動,有時還可見到居民在傍晚時分會在和平島橋上垂釣,。


來個文藝歷史之旅

      恭喜你有極高耐心看到最後,和平島更有趣的點,在公園內有間能看海吹風的飲食處,很有日本沖繩海邊的悠哉感,細心的你也一定會注意到我漏掉了和平島公園中的番字洞😁,嗯是的,我沒走到裡面拍照,不過沿著和平島公園邊的堤岸往前走到底端,你可以在清晨太陽剛升起時,到此處看看基隆港東堤邊的基隆航管中心, 幸運還可以看到貨櫃船在清晨出港喔~
      對了,近來很多回流創業的小店家,也在和平島中陸續展業,支持在地產業,從支持小店飲食開始吧!來這邊偽出國,順便吃起來吧~❤️


          



留言

熱門文章